邱光劍 五月的湖北隨州九口堰十分熱鬧。 這里是大洪山東支白兆山群峰拱衛(wèi)的一個小盆地,山環(huán)水繞,龍蟠虎踞。這里留下了國家主席李先念的戰(zhàn)斗足跡,這里縈繞著當年新四軍第五師健兒捍衛(wèi)國土的鏗鏘吶喊。 這里紅旗獵獵,人聲沸騰,吟唱迭起,前來旅游和接受“紅色教育”的人群絡繹不絕。 一個晴和的日子,我踏上這片紅色土地,尋訪向往已久的革命老區(qū)九口堰。 汽車從隨州洛陽鎮(zhèn)沿著寬敞的柏油公路向西飛馳,越往前,山勢越是險峻雄奇,給人一種神奇的向往和吸引。 不一會兒,十里山沖被甩在車后,汽車輕盈平穩(wěn)地停在九口堰的東大門。 山下就是九口堰。一長排完整的古民居,古樸雅致,歷史悠遠。國家主席李先念親筆為九口堰題寫的“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五師司令部政治部舊址”匾額,依然十分醒目。廣場中央矗立著李先念、陳少敏、任質斌和劉少卿四位革命將領戎馬出征的雕塑,讓人敬仰。 迎面走進兩蹲石獅守衛(wèi)的大門,內里是三進兩院50多間磚木結構的古式民房。講解員介紹,1982年,隨州政府將舊址房屋修葺一新,完全恢復原貌,成立了“九口堰新四軍第五師紀念館”,現(xiàn)已成為紅色教育基地,先后接待數(shù)百萬人次,其中原五師將士150人次。1988年5月9日,李先念的夫人林佳楣同志帶著李主席的囑托,千里迢迢來到九口堰,訪問了革命老區(qū)。2009年清明節(jié),林佳楣和原新五師政治部主任質斌的夫人胡志學再次來到九口堰。 我依次參觀了當年新四軍第五師的司令部、參謀處、機要科、軍需處。然后走進第三進東廂的一間普通平房,這是李先念同志當年的臥室兼辦公室,室內陳列著一張兩屜書桌,一張木床,兩張雕花靠背椅。都是陳舊、笨重的老式古董。講解員介紹,抗日烽火的1939年12月18日,李先念同志率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在隨南一帶浴血奮戰(zhàn),創(chuàng)建了白兆山抗日根據(jù)地,于1940年6月18日,縱隊司令部政治部機關進駐了這個大院。皖南事變后,遵照中央指示迅速組建新四軍第五師,1941年4月5日,李先念同志就是在這張桌上簽置新四軍第五師誕生的通電。從此,九口堰就與新四軍第五師的戰(zhàn)史乃至整個抗日戰(zhàn)爭史,緊密聯(lián)在了一起。 據(jù)介紹,1942年4月,李先念同志率新四軍第五師戰(zhàn)略轉移離開九口堰。1945年4月11日,李先念又揮師隨南,一舉恢復了白兆山根據(jù)地,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政治部又一次進駐隨州九口堰。李先念的司令部先后兩次設在這里,曾是華中抗日戰(zhàn)爭指揮中樞。李先念率新四軍第五師將士,以九口堰為根據(jù)地,奮戰(zhàn)在豫鄂邊區(qū)的桐柏山,大洪山,活躍在河湖港汊,江漢平原。在這里度過了一千多個戰(zhàn)斗的日日夜夜,召開了新四軍第五師戰(zhàn)史上至關重要的會議10多次,進行反“掃蕩”、反“清鄉(xiāng)”、反“蠶食”大小戰(zhàn)斗20多場次。有效牽制和打擊了日軍及頑敵,同時發(fā)展和壯大了新四軍第五師,從而以光輝的篇章載入中國革命的史冊。直到1946年6月26日,新四軍第五師按照黨中央的部署,開始了舉世矚目的中原突圍,李先念率領第五師鐵流滾滾奔向了解放戰(zhàn)爭的前線…… 在寬敞明亮的革命文物陳列室里,一些些陳舊真實的文物、圖片生動而明晰地反映了李先念,陳少敏、王震、陶鑄和任質斌、劉少卿、王海山、劉子厚、周志堅、張體學、夏世厚、黃春庭等革命前輩在九口堰一帶艱苦戰(zhàn)斗的歷程。墻壁上掛著一張泛黃的“九口堰革命根據(jù)地建立、發(fā)展示意圖”,把我?guī)У搅朔榛疬B天的歲月,我久久地看著那短促有力的箭頭,仿佛看到當年五師健兒勇猛打擊日軍的槍彈呼嘯出膛,聽到激烈的槍聲,回蕩在悠遠的山野。 走出陳列館,順路向前不到半里,眼前出現(xiàn)九口碧水粼粼的堰塘。原來,九口堰因孫家灣這一連片的九口堰塘而得名。塘旁一棵千年銀杏樹,枝葉茂盛,偉岸雄武,直擎云天,給九口堰平添了許多威嚴的氣概。當年的房舍,當年的古樹,連片的堰塘,歷史在這里展示著浩浩長河中永不消逝的記憶。 再往前,陡峭山巖之下隆起的一片坡地上,是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碑巍然屹立在林木茂盛的陵園中央,犧牲在九口堰一帶的抗大十分校校長兼政委黃春庭等200多名烈士的英魂,將在這里得到安息。李先念同志題寫碑名的“黃春庭烈士之墓”,也佇立在蒼松翠柏之中。 從陵園旁登山而上,來到虎踞九口堰背后的白兆山主峰一一羅什寺。這里曾是波瀾壯闊的抗日戰(zhàn)場,講解員講,1941年8月16日,日軍組織1000多人偷襲九口堰司令部。在這千鈞一發(fā)之時,李先念師長調令13旅部500余人的兵力奔赴戰(zhàn)場,另一方面組織群眾轉移。戰(zhàn)斗從下午3時打響,激戰(zhàn)了兩日兩夜,由于敵眾我寡,于18日傍晚,敵人攻上羅什寺主峰。這時五師將士上刺刀與敵人激戰(zhàn)撕殺兩個多小時,戰(zhàn)斗十分慘烈。如今寺廟已毀于戰(zhàn)火,只有遺址尚存。通往山下的一條“之”字形公路凌空盤桓,猶如從云蒸霧繞的山巔飄下的玉帶。山頂?shù)墓嗄緟仓幸老】梢姰斈晡鍘煂⑹慷笫氐膽?zhàn)壕,縱橫交錯,身臨其境,仿佛看到當年的烽火硝煙。 站在羅什寺山巔,凝眸遠眺,羅什寺的重要地理位置一目了然。它雄居隨南群山之首,扼隨棗走廊的咽喉之地,襟安陸、拊京山、緊連大洪山,拱衛(wèi)九口堰。 放眼西北方,大洪山東支的一條條山脈,如脫韁的野馬,似翻滾的怒濤,一路奔涌而來,層巒疊嶂,連綿起伏,給人以險絕突兀,高深莫測的感覺。可謂掩甲蓄勢,進退自如的軍事要塞。無怪乎,元代末年朱元璋、陳友諒曾在這一帶陳兵爭鋒。李先念同志選擇九囗堰為五師根據(jù)地是深得地利之妙。 向南細看,在兩列峰巒夾的十里山沖里,每座山峰下幾乎都有一個村莊。當年五師的直屬機關、旅團機關、邊區(qū)銀行、野戰(zhàn)醫(yī)院、挺進報社和抗大十分校分別在這些村莊里安營扎寨。 向東俯視,目光越過九口堰,那是老區(qū)人民修建的桃園河中型水庫,粼粼水波,銀光灼灼,道道波紋,縷縷詩情,撩得多情者浮想聯(lián)翩。 九口堰的水,是詩情洶涌的水;九口堰的山,是豪情澎拜的山;九口堰的地,是紅色之地;九口堰的革命史,是整個中國革命進程相融合的壯美詩篇。 當我離開九口堰時,羅什寺下那依山傍水的座座村落,炊煙裊裊,靜謐、安詳。這里已經實現(xiàn)了習主席建設好生態(tài)宜居的美麗鄉(xiāng)村的美好愿望,生態(tài)夢、和諧夢、家園夢,在湖北隨州九口堰已美夢成真。 此時此刻,落日的余暉把美麗的白兆山山峰勾勒的更加壯美—— |
隨州新聞網(wǎng)| 報社簡介| 數(shù)字報| 免責條款| 幫助中心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wǎng)備421201 | 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wǎng)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fanyinyu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