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羅毅 毛傳榮 王松
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熊召政先生作文《炎帝神農始祖像記》。文載:歷時三載,設計始祖像高九十五尺,寓九五至尊之意。基座高四十二點六尺,寓炎帝神農誕生于農歷四月二十六。而炎帝神農之塑像,則以最佳之古繪為藍本:慈祥中顯仁義,樸實中見智慧。
熊先生不愧為文學頂級大師,文章一經(jīng)黨報刊發(fā),便為坐落在湖北隨州厲山的炎帝神農故里帶來謁祖熱潮。正如熊先生所記,近年來,隨州市委、市政府應時運,順民意,精心策劃,采眾之長,聚眾之力,創(chuàng)辦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jié),旨在追頌始祖,祭祀先賢,傳承薪火,凝聚人心。如今,“炎帝神農祭典”已被批準為國家非遺名錄。炎帝神農始祖像正是在此背景下而塑造。還有一數(shù)據(jù)也值得一記,就是塑像基座底部周長五十六尺,寓炎帝神農為中華五十六個民族人民的共同祖先。
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夢想。這是癸巳年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jié)炎帝文化高端論壇的主題。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先生在論壇上說,我覺得在炎黃子孫里面,感到很驕傲,而且完成了多年來的一個心愿:祭了黃帝祭炎帝,這是我們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一個根。
在2010年尋根節(jié)開幕式上,雄偉壯觀的炎帝神農大像正式揭開神秘面紗,讓現(xiàn)場嘉賓們感到深深的震撼。有前來拜祖的海外尋根者仰望相當于15層樓高的大像感慨:原來我們的始祖炎帝神農是那樣的偉岸、那樣具有男子漢氣概!這一物化的形象讓始祖形象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烈山成為天下華人的精神圣地。
逶迤九十九岡嶺,云壑幽藏小洞天。井社延里環(huán)厥水,鼎舜頡頏際儀軒。滄桑有變巖未變,草木能仙石亦仙。千古教民勤稼穡,烈山典祀至今傳。烈山岡巒起伏,樹木蔥蘢,峭巖幽谷,清泉古洞,構成一幅風光旖旎、雄偉壯觀的山水畫卷。烈山九嶺由南向北依次為:鉆斷山、耕耘山、百草山、五帝山、三皇山、葫蘆山、洞天山、登天山、壽星山。九座山嶺似九條巨龍,沿龍脈河一字兒排開。
炎帝神農大像位于海拔113米高的九列山第七列上,與炎帝神農大殿遙遙相望。炎帝神農大像為國家美院的大師們,以美籍華人周共·王德樵用重金從美國華崗博物館購出的炎帝神農畫像作為藍本,所設計所塑建。設計者道出一個“秘密”:炎帝神農大殿與炎帝神農大像所在的中軸線平行,大殿內的炎帝神農座像位于景區(qū)中軸,而石像同樣位于另一側的平行中軸線上。這與中國古代建筑追求中軸對稱是一脈相承的。
炎帝神農大像基座以下9米深為混凝土鋼筋箱式地基,建設在堅硬的巖石上。從基座到炎帝大像頭頂高45.87米,近15層樓高。炎帝神農大像由鋼結構內膜層、鋼筋水泥層和大理石材構成。外層大理石從福建惠安長途運輸而來,共用1301塊,總質量2000多噸。
炎帝神農大像面向東南,手捧麥穗,挺拔站立,目視遠方。慈祥的面容上有一雙仁義的眼晴,眺望著萬里長江滋潤的茫茫中國大地,人們在先祖那樸實的身上,看到散發(fā)出的智慧之光。這光芒普照人類和大地,激勵每一個炎黃子孫,凝聚華人偉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