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隨州市曾都區(qū)城西兩公里的擂鼓墩東團坡上,系一座呈卜字形的大型巖坑豎穴木槨墓。這是戰(zhàn)國早期諸侯國曾國君主名乙的墓葬,故亦稱曾侯乙地宮。該地宮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距地表深13米,面積為220平方米。整個槨室由底板、墻板、蓋板共171根巨型長方木鋪墊壘迭而成,使用成材楠木達500立方米。
這座擁有東、中、西、北四個墓室的王陵,尤如一座地下音樂宮殿。寬敞的中室,是“鐘鳴鼎食”的“正殿”,禮樂之器,陳懸井然。一套編鐘沿南壁和西壁立架巍然聳立,巨大的鐘架,由銅木結(jié)構(gòu)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七根彩繪橫粱,兩端均有浮雕著盤龍和花瓣紋的青銅套加固,由六個佩劍武士形銅柱和圓柱承托;鐘架及鐘構(gòu),達二百四十六個構(gòu)件,可以拆裝,設(shè)計精巧合理;六十五件青銅鐘分三層八組懸于架上:上層為三組鈕鐘,共十九件;中層有短枚甬鐘一組十一件、無枚甬鐘一組十二件、長枚甬鐘一組十件;下層有大型長枚甬鐘兩組共十二件、另有鎛鐘一件;其最大者,通長153.4厘米,重203.6公斤;僅鐘體總重量達兩千五百公斤。一套編磬沿北壁立安放;一架建鼓沿東壁高樹青銅座上;此外,還有瑟(7件)、笙(4件)、簫(2件)、篪(2件)、小鼓(2件)擺列在鐘、磬、建鼓構(gòu)成的長方形空間。
1981年在擂鼓墩二號墓,又發(fā)掘出一套36件編鐘。經(jīng)專家鑒定,二號墓編鐘與曾侯編鐘同一體系,音色、音律與曾侯乙編鐘相通,其中8件大鐘與曾侯乙編鐘的音律完全一致。從鐘體的大小銜接處有一明顯空缺,這一空缺正好由二號墓出土的八件大鐘填補。從編鐘的音高分析,二號墓出土的28件小甬鐘與8件大甬鐘有別而自成一體,恰好填補了曾侯乙編鐘的高音區(qū),并使曾侯乙編鐘的音域從五個8度擴展到6個多8度。因此,二號墓編鐘被稱之為曾侯乙編鐘的“姊妹鐘”。兩套樂鐘(鎛鐘除外)合計100件,百件編鐘可分可合,是一個完整的宏偉的編鐘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