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劉永國報道:看曾侯乙墓出土文物,聽曾侯乙編鐘演奏,已成為人們走進湖北省博物館的重要選擇。9日上午,來自黃岡的退休教師任本發(fā),用輪椅推著妻子秦愛華走進了湖北省博物館的曾侯乙墓文物專廳。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藝術(shù)節(jié)前夕,湖北省博物館充分運用館藏豐富文物,重新布展,改“通史式”的陳列為“專題式”陳列,根據(jù)文物特點,推出了從《鄖縣人》、《屈家?guī)X》、《盤龍城》到《曾侯乙墓》、《九連墩紀事》、《荊楚百年英杰》等11個大專題,既有橫向的深度,也有歷史的縱向鏈接,在49000多平方米的建筑群里,用文物拼接荊楚史,讓參觀者通過對文物的欣賞神游荊楚五千年。
在荊楚五千年雄渾的發(fā)展史里,曾隨是畫卷里一組絢麗的畫幅;在省博嶄新的11個文物專題展里,《曾侯乙墓》文物在省博主樓的二樓占有寬闊的展廳。
1978年春夏,隨州城西擂鼓墩曾侯乙墓1萬多件文物出土面世,其中的大型青銅編鐘、神話般的鹿角立鶴、精密絕倫的尊盤震驚國內(nèi)外。這次省博重新布展,不僅陳列了曾侯乙編鐘、鹿角立鶴、尊盤,還分禮器、樂器、生活用具和玉器、漆木器、竹簡等類別,陳列展出了近千件曾侯乙墓文物,展示了曾侯乙墓文物精華與全貌。其中有許多文物是第一次展出。曾侯乙墓的這些文物,向今天的人們敘述了春秋時代的“漢東風流”與物華天寶。
省博裙樓設(shè)有“曾侯乙編鐘演奏廳”,同比大小仿制的曾侯乙編鐘,既可觀賞,也可演奏。
自本月6日起,重新布展的省博面向社會開放,免費參觀。
豐富的藏品、科學的布展、形象的歷史知識,免費的利好,迎來了踴躍的人群。雖是免費,但仍需領(lǐng)票入門,許多人一票難求。每日館內(nèi)人滿,館前長隊。興沖沖的參觀者有按展覽時空順序參觀的,也有直奔曾侯乙墓文物展廳的。還有看了展覽意猶未盡接著掏錢買票聽曾侯乙編鐘演奏的。
面對恢宏的65件曾侯乙編鐘,武漢理工大學的女教授任紫微徘徊留連了許久。她說,曾侯編鐘她已看了兩次,這是第3次。曾侯乙編鐘是我國冶金鑄造、音樂史上的奇跡!古有曾侯乙編鐘,今有“嫦娥1號”,我們民族的創(chuàng)新精神,古今一脈相承!
武漢市洪山區(qū)老干局的退休干部李國靜,帶著40多名退休干部進省博參觀,她說館里的國寶多,看不夠;曾侯乙編鐘、鹿角立鶴、尊盤、九鼎八簋、28宿天文圖,反映了當時的科技水平,看了叫人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