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農,原始社會的部落領袖、中華民族始祖之一,生于烈山(今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qū)厲山鎮(zhèn)),距今近6000年,相傳農歷四月二十六是他的生日。
炎帝神農生于烈山有諸多記載,如《國語·魯語》曰:"厲山氏,炎帝也。起于厲山,或曰有烈山氏"。烈山,放火燒荒山之為烈山。
1、首創(chuàng)農耕
炎帝神農置五谷,創(chuàng)農耕,制耒耜,實現了人類從采集狩獵到原始農業(yè)的偉大轉變。 首創(chuàng)農耕
神農部落早期活動中心,主要在漢水中游的桐柏山和大洪山之間的河谷地帶。上古之時,此地森林茂密,雜草叢生,以火焚燒山澤,既免除了披荊斬棘之苦,又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肥源。也正是由于所墾辟后的山澤谷地肥源充足,才得以"種植百谷百蔬"。
2、制作耒耜
耒耜,是一種勞動工具。農業(yè)生產要開發(fā)森林、墾辟土地、播種培土、灌溉施肥等,沒有適應各項勞動的工具,生產就無法進行。這種生產的客觀要求,必然促使人們在總結過去生產經驗的基礎上去發(fā)明創(chuàng)造新的生產工具,而炎帝神農氏就擔當了這一重任!兑住は缔o下傳》云:"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可見,耒與耜都是木制啟土工具,是先民當時從事農業(yè)生產的最主要的用具。
3、制作陶器
《逸周書》說:"神農之時,……作陶冶斤斧。"《太平御覽》卷833引《逸周書》則說:"神農耕而作陶。"這是見于古籍較早的制作陶器的記載。在人類發(fā)展史上,人工種植農作物與制陶術的發(fā)明是原始社會兩項最主要的創(chuàng)造,也是人類由原始的茹毛飲血的蒙蠻時代走向野蠻時代進而向文明時代邁進的基礎。自從發(fā)明了制陶技術,人們能用粘性適度的泥土摻沙燒制成各種生活用品,如炊具灶、鬲、甑、鼎、釜,食具杯、豆、盤、碗、缽、盆,盛器缸、甕、罐、壺以及汲水器等等。陶制生活用品的發(fā)明,極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不僅可將獲取的各種食物用炊具煮熟而熟食,不再像以往那樣活剝生吞茹毛飲血,從而使人們的營養(yǎng)結構得到改善,體質大為增強,而且可以隨時儲存必要的生活資料和用于再生產的種子等物。與此同時,人們在制作陶器過程中,通過陶器制形、施彩、繪畫以及為審美而塑造各種動物模型等活動,促進了原始藝術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