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天徑 在中國歷史上,大唐是最開放的國度,對一切都敢用微笑接納,創(chuàng)造了一個云蒸霞蔚、異彩紛呈的人文時代。大唐是詩的國度,詩人如滿天繁星,璀璨爛漫,流風所及,連和尚、道士、歌伎等稍有些文化修養(yǎng)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來賦詩一首,甚至連政治、哲學都透著詩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詩歌時代。而那些靠近詩壇中心位置的人,在“開科取士”制度的刺激下,又都想躋身政治中心而一試身手。劉長卿即是其中一位。他于開元二十一年中進士,經其一生慘淡經營,老來便做到了隨州刺史的職位。作為四品大員的劉長卿,也算得上是一名封疆大吏。所以世稱劉隨州。一生詩作頗豐,編有一套浩繁十一卷的《劉隨州集》。 劉隨州的蒼涼一生 劉長卿(709~791年),字文房,河北河間人,又一說是安徽宣城人。史書上準確地記載是,他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4年)考中進士,年齡25歲,正是早上八九鐘的太陽?芍钡33歲時才放了個八品長洲尉(今蘇州),不到一年他便晉升為海鹽令(今浙江省海鹽縣),但隨后便被罷了官,且被投進監(jiān)獄。原因據說是在錢糧方面被一個叫臧倉的人所誣陷。他的朋友獨孤及(也是詩人)曾說他“夫跡傲則合不茍,政峻則物忤,故績未書也而謗及之,臧倉之徒得騁其媒孽!焙迷诔⒂X得似乎錯怪了人,只關了他幾個月就放了,隨后“貶潘州南巴尉”,支到偏遠的廣東省高州(高力士的家鄉(xiāng))電白縣去當了個九品縣尉,相當于現(xiàn)今科長級干部。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才受任隨州刺史。興元元年(784)和貞元元年(785)間,淮西節(jié)度使李希烈割據稱王,與唐王朝軍隊在湖北一帶激戰(zhàn),劉長卿即在此時離開隨州。 他一生蒼涼,遭遇三次兵禍,安史之亂后,淮西節(jié)度副使、宋州刺史劉展于760年11月反,帶領部屬,兩個月中便攻占潤、蘇、常、楚等10余州。朝廷命平盧兵馬使田神功出兵討伐,次年正月?lián)魵⒄。可恨的田神功縱兵在江淮大掠10天,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一下子變得破敗蕭條。劉長卿有詩紀其事:“空庭客至逢搖落,舊邑人稀經亂離”(《自江西歸至舊任官舍》)。其后(783年)又遭李希烈起兵反唐,此時他正在隨州刺史任上!安桓一茨吓P,來趨漢將營,受辭瞻左鉞,扶疾抗前旌。井稅鶉衣樂,壺漿鶴發(fā)迎。水歸余斷岸,烽至掩孤城。晚日歸千騎,秋風合五兵?阻安潘亟,早晚檄書成!北M管當時戰(zhàn)禍連連,迫于征稅,他還是“井稅鶉衣樂,壺漿鶴發(fā)迎”,已是74歲的劉長卿,披著滿頭白發(fā),穿著補丁衣服,帶著稅款酒漿,高高興興地迎接呂、時兩位大人軍次隨州,征討逆賊。這是何等的悲壯蒼涼。 《劉隨州集》的藝術特色 據《全唐詩話》載:長卿以詩馳聲上元、寶應間(760―763年),這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思想成熟,政治成熟,詩也成熟了。后來有人把他歸為大歷(766-780)“十才子”(盧綸、劉長卿、錢起、郎士元等),理所當然他是領銜主唱人物。他擅長近體詩,尤工五律,與他同時代的詩人權德輿稱他為“五言長城”,他也頷首稱是。一首《至德三年春正月,時謬蒙差攝海鹽令,聞王師收二京,因書事寄上浙西節(jié)度李侍郎中丞行營五十韻》,足足一百句,五十韻,而且一韻到底,真可謂五言長城。其實他的七律與七絕成就也很高,諸如“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家散萬金酬士死,身留一劍答君恩”等句,皆被歷代評論家所稱道。明人胡應麟在《詩藪》中贊譽說:“七言律以才藻論……中唐莫過文房”。清人沈德潛評論說:“七律至隨州,工絕亦秀絕矣”。 他的詩貼近自然,大有王維、孟浩然之風,筆下有不少很有藝術魅力的詩篇。如很多讀書人都能背誦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二十個字中色彩、音聲、自然景觀渾然一體,極為簡練地勾勒了一幅荒村雪夜歸人的圖畫,并烘托出了一種茫茫然無著落的惆悵感受。意脈流貫而又有變化,時間由日暮而入夜,空間由遠山、近屋、門外到門內,二十個字安排得既精巧又不著斧斫之痕。尤其精妙的是,詩人不說在這種風雪之夜,碰到有借宿的地方感到如何高興的情狀。而是把自己想像成遠行的游子終于到家了,日暮天寒,風狂雪大,遠行人由小路牽引著,走進大山中,人生不就是這樣永遠地在奔波著、忙乎著么!這首詩的魅力,影響著古今的讀書人,當然角度各有不同。當代大劇作家吳祖光的劇本《風雪夜歸人》,直接拿其中的一句詩做了題目,劇情反映的是一個落魄藝人的慘淡一生,至今中國人藝演出時,還十分賣座。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劉長卿在赴貶地南巴的途中,遇見了剛從流放地夜郎(湖南境內)遇赦的詩人李白,長卿贈他“誰憐此別悲歡異,萬里青山送逐臣”。兩人一個是遇赦,一個正遭貶,一歡一悲,心境也就自然不同。這兩個與隨州有緣的唐朝詩壇上的頂尖人物,在這種境遇中謀面,讓人倍感凄苦。 劉隨州身后的遺憾 劉隨州的遺憾存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藝術上的,一個是政務上的。藝術上,雖然皇甫湜說:“詩未有劉長卿一句,已呼宋玉為老兵矣;語未有駱賓王一字,已罵宋玉為罪人矣!边@只是他同時代的朋友捧場而已。若把劉長卿眾多的詩篇放在一起讀,就會發(fā)現(xiàn)其單調重復的缺陷來,正如中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所批評的那樣:“大抵十首以上,語意稍同。”如“華發(fā)”、“夕照”之類的意象,“青”、“白”之類的色彩,屢見不鮮。劉長卿的詩有太多的個人悲哀,總想賺取別人的同情眼淚,這一點令許多人不喜歡。從治下的黎庶百姓一面看,他們決不會放下犁耙去研讀州長傾訴內心的好詩,他們更需要的是柴米油鹽和安居樂業(yè),因為作為四品大員,再苦也比老百姓強。∷运麄儧]有聲響地送走了背著沉重書囊的劉隨州,滿懷喜悅地迎來了大字不識一籮筐的李隨州。李隨州叫李惠登,營州柳城人,早年為平盧(遼寧朝陽市)裨將。安祿山亂,他從北打到南,“輕兵遠斗,賊不能支”。淮寧兼平盧、淄青、兗鄆、登來、齊州節(jié)度使李希烈反,作為屬下裨將的李惠登,希烈讓他領兵兩千屯駐隨州。此時劉長卿已逃江東避亂,在淮南節(jié)度使杜亞的幕府中做點兒輔助之事。李惠登原本不愿造反,到隨州后,立即挈州歸唐,朝廷便命他為隨州刺史。假若此時劉長卿如顏真卿去勸說李希烈而被殺那樣去勸說李惠登,一準成功而將獲得朝廷重用,歷史將會是另外一種面目?伤e過了這種機會。李惠登上任后,“雖樸素,無學術,而視人所謂利者行之,所謂害者去之,率心所安,暗與道合”。這就是說沒文化不要緊,只要有民主作風,大家都說好的事情你就去做,都說不好的事情你就丟開,一樣能創(chuàng)造好政績。他在這里一干就是二十年,使荒蕪的田地得以開墾,百姓的戶口日漸增多,形成“政清靜居,人歌舞之”的穩(wěn)定局面。于是節(jié)度使于由頁向朝廷報告了他的政績,詔加御使大夫,成了一名三品的臺閣重臣,隨州也因經濟飚升而升格為上州。一個出人意外的事情是,沒有什么文憑的李惠登,很快又做了國子祭酒,一個掌邦國儒學訓導之令的高官。其實也不奇怪,唐后期的科場腐敗之風盛行,挑一個正直無私、無學術門派之爭的人去管理國子監(jiān)是一種最好選擇。任上他干得很出色,直至病逝,皇上念其好處,封贈為洪州都督。《新唐書》為他立有傳記,古《隨州志》亦將他作為“名宦”予以頌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