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繼續(xù)加強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護水平,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讓中華文明瑰寶永續(xù)留存、澤惠后人,激勵人們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024年11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的講話
1978年,考古工作人員打開曾侯乙墓室的第一塊蓋板,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渾水。突然,一只“小木鴨”(彩漆木雕鴛鴦形盒)浮出水面,就像是古人派來的“小信使”。積水抽干后,沉睡地下2400多年的曾侯乙編鐘顯露出來。
讓我們先聽聽她的“自我介紹”吧——
我是曾侯乙編鐘,出土于湖北省隨州市。我2400多歲了,是來自戰(zhàn)國早期的樂器。別看我年紀大,我的音律與現(xiàn)代的鋼琴相差無幾,至今仍可以演奏。我的出現(xiàn),改寫了世界音樂史,也展現(xiàn)了當時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shù)。
作為古代人類文明的璀璨明珠,曾侯乙編鐘在人類文化史、音樂史、科技史等領(lǐng)域占有重要地位。現(xiàn)如今,這穿越千年的“國家寶藏”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成為增進中外友誼、促進世界文化交流的特使。
千年清音 金振玉聲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yǎng)。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2016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關(guān)于做好文物工作的批示
曾侯乙編鐘共65件,分三層懸掛,鐘體重達2.5噸,因數(shù)量之多、音律之全、技藝之精、氣勢之大,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是全球最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為國家一級文物,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chǎn)名錄,并申報世界記憶名錄。 曾侯乙編鐘的鐘體、鐘架、掛鐘構(gòu)件上自帶了3755字的“說明書”,這些錯金銘文詳細介紹了鐘的懸掛方式、演奏方式。 全套編鐘音域?qū)拸V,可跨五個半八度,十二聲齊備,且一個鐘能發(fā)兩種不同的音,至今仍可演繹古今中外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樂曲,與現(xiàn)代鋼琴相差無幾,卻比鋼琴的出現(xiàn)早2100多年。 曾侯乙墓發(fā)掘親歷者、音樂考古專家、湖北省博物館原副館長馮光生說:“‘一鐘雙音’及‘十二律’的發(fā)現(xiàn),將中國古代音樂文明推向了登峰造極,是中國人在公元前五世紀為人類的音樂文化作出的偉大貢獻! 2021年,“曾侯墓群”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xiàn)”。與編鐘一同出土的音樂文物,有編磬、建鼓、琴、瑟、篪、排簫、笙等,總計125件。這是一個相當規(guī)模的宮廷樂隊,在世界古代音樂史上實為罕見。 曾侯乙編鐘與曾侯乙編磬等樂器合奏,金聲玉振,余音裊裊,繞梁不絕,展現(xiàn)了古代中國音樂的和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