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西護城河
這幾日,住在上冷家灣的李新龍高興極了,經過他家門口的一條“臭水溝”治理了,鋪設排水管道,硬化了路面,臭味遠離!案兄x政府啊,讓我們告別了20多年的臭水溝。”他激動地說。
李新龍口中的“臭水溝”是花溪小渠,起于曾都醫(yī)院、隨州鹽業(yè)公司背后,穿過花溪小區(qū)、冷家灣,止于花溪河,全長640米。去年啟動改造后,市建投公司對花溪小渠采取明渠、暗管相結合,雨污分流,徹底消滅“臭水溝”,喚回清水長流。
花溪小渠只是一個例子。今年,市建投公司籌資1.2億元啟動西護城河、南郊1、4號渠等黑臭水體治理,全面凈化城市內河水環(huán)境。
花溪小渠清水流
隨州是歷史古城,有護城河,還有自然排水小渠。隨著城市發(fā)展,這些河、渠成了城市內河,穿梭居住區(qū)。長而久之,河流成了垃圾、污水傾倒的地方,原本清澈的河水、溪水也就臭了,河道也淤塞了。
花溪小渠沿線,是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區(qū),許多房子沿渠而建,有的干脆將承重梁打在了渠道中。記者看到,由于長時間未清理,渠道中滿是黑黑的淤泥,兩側累積了不少垃圾,臭味熏天。不少住戶直接將家里生活污水、下水管道通向渠道,小渠成了市民的一條“排泄”通道。
由于人口密集,且七彎八拐,花溪小渠清理難度非常大。施工單位技術負責人王祥付介紹,渠里的淤泥有1米多深,雜樹、雜草叢生。大型機械進不來,只能用小型挖機,在渠道里墊著鋼板施工。機械進不了的,就采取人工開挖、清淤,僅花溪小渠清淤量就達2000多立方。
據了解,改造后,花溪小渠實現了雨污分流,管徑達到800毫米。無法開挖的地方,采取頂管的方式,穿越居住區(qū),將管道埋在了地下。同時,還建設了180米明渠,渠道兩側采用生態(tài)磚壘砌,種上花葉絡石。王祥付介紹,花溪小渠將重現清水長流。
西護城河綠景秀
西護城河,隨州一條歷史悠久的內河。2006年,我市對西護城河全線進行改造,告別了污水橫流。
在齊星橋至市排水處段,西護城河河床下的污水管網,成了中心城區(qū)生活污水排放主通道。市排水處主任夏洪國介紹,老城區(qū)80%的污水通過該管道,最終到達隨州污水處理廠,每天有近10噸。
前期檢查發(fā)現,直徑1.2米的污水管網,不少銜接處存在脫節(jié),容易造成垃圾堵塞,污水經常上翻至護城河,影響沿線居民生活。
此次西護城河改造,最大的難點在于維修管道。項目負責人黃勝介紹:“為了修管道,我們將污水抽上來,從河床上走,工人再鉆進管道用水泥接縫。由于管道內有沼氣,工人施工十幾分鐘,就必須出來透氣。600米的管道,整整維修了3個月!
之后,西護城河兩側用生態(tài)磚壘砌,栽種景觀植物。還分段建設生態(tài)石攔水壩,讓河里常年有流水。兩岸修建3.1米寬景觀道路,栽種景觀植物,形成景觀長廊。
夏洪國介紹,西護城河分級蓄水后,徹底改變以前 “干河”的境況。生態(tài)景觀也讓市民多了一個休閑鍛煉的地方。更為重要的是,與舜井大道打通,形成環(huán)河微循環(huán),一定程度上緩解交通擁堵。
百姓點贊生活優(yōu)
環(huán)境的改善,最大受益者是市民。城市內河水環(huán)境整治,贏得不少百姓點贊。
花溪小渠的改造,不僅清除了淤泥,消除了臭味,還打造怡人景觀,引得周圍居民連連稱贊。住在花溪小區(qū)的王倩激動地說:“以前夏天不敢開門,臭得不行。沒想到,這次真的改造了,F在不臭了,還有景觀節(jié)點,相當于把花園建到了我們家門口,真的感謝政府。”
而西護城河將沿線居民的污水管道截流,全部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使得西護城河不再是垃圾河、污水河。并配上生態(tài)景觀,讓周圍居民生活環(huán)境更優(yōu)。家住電信小區(qū)的吳先生表示:“我們每天圍繞著白云湖散步,今后可以圍著西護城河散步,享受綠色福利!
據了解,市建投公司去年完成了白云湖沿岸73個排污口封堵和南郊2、3號渠的改造工作,今年還將繼續(xù)推動南郊1、4號渠的改造,清理淤泥,生態(tài)綠化,徹底消除城區(qū)“龍須溝”。
市建投公司總經理郭曉東表示:“水環(huán)境治理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事關百姓生活福祉。我們將繼續(xù)加大力度,以生態(tài)的理念治理城市黑臭水體,讓一條條臭水溝變成清水河,造福一方百姓!